糖尿病患者的飲食
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,糖尿病的患病率急劇升高,糖尿病及其并發(fā)癥已經成為威脅人類健康和消耗健康資源的主要慢性疾病之一。遺傳背景和環(huán)境因素是導致糖尿病的重要原因。其中環(huán)境因素即食物供應的極大豐富和靜態(tài)的生活方式,在糖尿病的發(fā)生中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。糖尿病患者中,絕大多數患2型糖尿病,目前尚無治愈的方法。長期、良好的血糖控制是預防并發(fā)癥、延長壽命和提高生活質量是有效的手段。為了將血糖控制在有效的水平,飲食治療是必不可少的治療方法之一,也是糖尿病教育的重要內容。
一、糖尿病患者的飲食分配
1.每日總熱量的攝入原則
依據患者的年齡、性別、標準體重、實際體重、有無合并癥及體力活動情況而定。
2.標準體重與實際體重的計算法
標準體重(kg)=身高(cm)-110;肥胖度(或消瘦度)= (實際體重減標準體重)標準體重×100%(實際體重超過標準體重的10%為超重,超過20%為肥胖,超過40%為重度肥胖,實際體重低于標準體重10%為體重不足,低于20%為消瘦)。
3.成人熱量計算(按標準體重,而不是實際體重計算)
休息時:20~25cal(d·kg);輕體力勞動(腦力勞動):25~30 cal(d·kg);中度體力勞動:30~35 cal(d·kg);重體力勞動:40 cal(d·kg)。
4.總熱量的營養(yǎng)分配
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占總熱量的55%~75% (平均60%);蛋白質的攝入量占總熱量的(無腎損害時)10%~205;脂肪的攝入量占總熱量的20%~30%,建議控制早、中、晚餐的攝入量,三餐攝入量分別占總攝入量的比例:15/25/25。
總之,吃的越多餐后血糖就越高。人體每日攝入的食物中,主要由蛋白質、脂肪、碳水化合物三種營養(yǎng)素產生熱量,所以進食總熱量肯定造成血糖升高。因此,糖尿病患者必須進行合理的飲食分配。
二、糖尿病患者的飲食改變
1.飲食改變
飯前先吃一點黃瓜或西紅柿;吃飯先喝湯;吃飯先吃一些用餐的菜,再吃主食和蔬菜。
2.進餐順序改變
細嚼慢咽喝湯不要端起碗和,用小勺一勺一勺喝,吃飯一口一口吃,不要狼吞虎咽;在餐桌上吃,不要端碗盛上菜到處走;專心專意的吃,不要邊吃邊干活;精神集中的吃,不要邊吃邊看電視;飯要一次盛好,不要一點一點盛飯;吃完碗中飯立即放下筷子,離開餐桌;不打剩菜飯;飯后立即刷牙。
3.進餐方法改變
少吃零食,少葷多素,少肉多魚,少細多粗,少油多清淡,少鹽多醋,少量多餐,少吃多動,少稀多干。
4.進餐習慣改變
吃菜吃帶葉、莖類蔬菜,少吃根、塊莖的菜,不吃油炸或過油的食物;不要勾芡,淀粉高,不要吃含淀粉高的食物,如吃藥交換主食;血糖控制好的在兩餐中間吃水果,但不要喝果汁;喝湯去掉上面的油;吃肉絲比吃肉片、肉排,紅燒肉好;吃帶刺魚比吃肉塊好,因為可以減緩進食速度,增加飽腹感,吃雞肉去掉雞皮。
5.進餐品種改變:吃水煮、蒸、伴、鹵的菜比吃炒菜好,可以減少油的攝入;吃面條要多做菜;吃魚吃清蒸魚、酸菜魚或燉魚。
三、糖尿病患者的飲食護理
1.合理控制飯量
糖尿病患者應該控制主食,主要一般食用大米飯、面條、米粉、包子、饅頭等含淀粉的食物。但是很多患者朋友在吃完飯沒多久,就會饑餓,那就多吃青菜來充饑,能吃多少就吃多少,多了有益不會有害。
2.糖尿病患者應以素食為主
素菜指的是各種青菜,其中芹菜、香菜、莧菜最佳。青菜有降血壓作用。瓜果中以黃瓜、茄瓜、冬瓜為最佳,這些瓜果中含有多種植物胰島素樣物質可降血糖。
3.糖尿病飲食應限制鹽的攝入量
食鹽進食到胃腸后離解成氯離子和鈉離子,間接的促進消化腺分泌大量的消化液、消化酶,使食物中糖更易吸收,從而造成血糖急速的升高,所以糖尿病患者要控制食鹽的攝入,每日食鹽量宜控制在6g以內,保持飲食清淡。
4.糖尿病飲食應該限食水果量
各種水果含單糖豐富,進食后其中的糖分就直接被吸收入血液,短時間就能使血糖升高。因此糖尿病患者要限食水果,特別是西瓜、香瓜、香蕉、蘋果等升糖指數較高的水果盡量不要食用,要食用僅限一小瓣。
5.糖尿病病人應禁酒精
酒精對機體代謝的影響是多方面的。對于糖尿病患者來說,飲酒的后果是十分嚴重的。在執(zhí)行糖尿病飲食控制的患者中,非飲酒者60%可見血糖控制改善,而飲酒者只能達到40%,在不實行飲食治療的患者中,病情大多會發(fā)生惡化,如果再加上飲酒則后果更為嚴重。主要表現在發(fā)生高脂血癥;糖尿病難于控制;引起營養(yǎng)不良;發(fā)生低血糖,低血糖的癥狀有時與醉酒的癥狀相似,容易混淆,從而耽誤了低血糖的搶救;引起糖尿病癥狀性酮癥酸中毒;長期飲酒可引起酒精性肝炎,肝硬化及多種臟器損傷,并產生酒精依賴性、成癮性;使某些降糖、降或降壓藥的作用降低。
糖尿病患者在飲食治療中,在選擇低食物血糖生成指數值的食物的同時,也要兼顧營養(yǎng)均衡及一日總熱量控制。在堅持飲食控制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同時,需要時還應配合合理的藥物治療,這對控制病情的發(fā)展有重要意義。
供稿:內分泌科二病區(qū) 汪琴琴
注:文中圖片來源于網絡